王华春

一、个人简介

    王华春助理教授主要从事微纳电子器件、植入式生物电子器件、微纳加工方法以及半导体器件的异质集成技术、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透明电极等的研究。目前,累计发表SCI论文20余篇,被引400余次,h10-index 13,申请发明专利4项,曾获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国家奖学金、分别入选清华大学首届“传信未来“学者计划、“张克潜”冠名学者计划、博士论文被推荐评选北京市及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面上重点项目,担任Small Methods、Materials Today Bio、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y、Regenerative Biomaterials 等期刊审稿人。

 

二、教育背景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

 

三、工作经历

    2023.02-至今,中山大学,助理教授,“百人计划”

    2022.09-2023.01,清华大学,特别研究助理

 

四、部分研究领域及代表性成果

    (1)面向生物医疗应用的植入式生物电子器件

    该方向属于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前沿交叉研究领域,开发了植入式薄膜硅基半导体器件,该器件可在生物体内降解、能够避免二次手术;借助薄膜硅器件的电信号实现了生物的双向调控,并成功应用于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Science Advances, 2023, 9: abq7750. (一作)

InfoMat, 2019, 2: 527-552. (一作)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23, 7: 486–498. (合作发表)

    (2)微纳加工以及半导体器件的异质集成技术

    通过微纳加工制备了厚度在微米量级、易于集成的薄膜光电子器件,开发的转印技术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半导体器件(如发光二极管器件、探测器)、滤光片、柔性衬底、生物材料等进行异质集成,该方法可用于前沿光通信技术、硅光集成系统、植入式生物医疗电子系统等的研究。

Sensors, 2022, 22: 802. (一作,Invited)

Nanotechnology, 2019, 30: 394002. (共一)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13: 839. (合作发表)

    (3)宽禁带铝镓氮基深紫外发光器件的透明电极

    传统的透明电极如ITO等易吸收紫外光,开发了具有高透光率(90% @ 285 nm)、高电导率(50 Ω/□<)的新型透明电极,该电极在高Al组分AlGaN衬底上实现了欧姆接触,整体性能处于业内领先水平,与第三代半导体龙头企业三安光电合作,成功将其应用于285nm波段的深紫外LED器件。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6, 8: 28709-28717. (一作)

Physica Status Solidi (a) 2016, 213: 1209-1212. (一作)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2020, 11: 2559. (共一)

Nanoscale, 2015, 7: 10613-10621. (合作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