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火科创协会顺利举办首次芯火研讨会

 

       3 月 15 日,中山大学集成电路学院芯火科创协会主办的 “首次芯火研讨会集创赛经验分享” 在线上举行。本次会议旨在为集成电路学院学生提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 “集创赛”)的备赛指导,通过往届获奖队伍的经验分享,帮助学生了解赛事规则、掌握实践技巧,提升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水平。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三组曾获奖队伍,围绕不同赛题展开深入交流,涵盖技术方案、时间规划、团队协作等核心议题。

 

       第一组(芯原杯):纯 SAR 架构 ADC 设计的 “实战指南”

 

       吴林晓团队以 “高速低精度 ADC 设计” 为例,分享了四点关键经验:

(1)赛题分析:通过文献调研(推荐硕士论文)、资源整合(依托导师与实验室现有方案)明确设计目标,突破高速性能瓶颈;

(2)时间管理:以周为单位制定计划,预留论文与 PPT 撰写时间,避免后期赶工;

(3)团队协作:定期与导师、学长沟通,组内分工需灵活互补,每周集中讨论解决难点;

(4)成果展示:通过自举采样开关、单级放大比较器等模块设计,实现 10GHz 采样频率与 7.63 位有效位数,同时反思了多工艺角下的性能差异。

 

 

       第二组(龙芯杯):智能语音处理器的 “避坑指南”

 

关健枫、高子奇、甘懿天团队针对 “基于 LoongArch 架构的智能处理系统” 赛题,总结了以下要点:

(1)赛题拆解:利用现有 IP 核构建外围模块(如 I2S 协议麦克风、低通滤波器),结合 CNN 网络实现去噪与语音识别;

(2)工具与资源:推荐 B 站、CSDN、GitHub 获取灵感与代码框架,但需结合自身需求优化冗余;

(3)细节把控:主动向学长、导师及行业专家请教,重视成果可视化(如功能演示视频),并提前准备多套方案应对突发问题;

(4)方法论提炼:初赛注重功能实现,复赛优化参数与资源利用,决赛对标评分细则强化创新点,同时通过矛盾分析法解决技术难题。

 

       第三组(中科新杯):从 “设计理想” 到 “工程现实” 的跨越

       李聿哲团队以 “数据流处理 IP 设计” 为例,分享了三点反思:

(1)需求导向设计:从 “实用场景” 出发(如 VIP 线路兼容性、移动端适配),避免过度追求技术复杂度;

(2)高效沟通工具:通过手绘手稿→电子底稿→风格化图表的流程,提升团队协作效率与思路连贯性;

(3)代码规范管理:严格区分公有 / 私有参数,采用 snake_case、PascalCase 等命名规则,增强代码可维护性与可重构性。

 

 

 

       本次研讨会通过真实案例剖析,为集成电路学院学子搭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深入阐释了集创赛不仅是技术比拼,更是跨学科协作、资源整合与抗压能力的综合考验。基于研讨成果,芯火科创协会将持续完善支持体系,通过技术培训和经验分享等活动,助力学生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为集成电路产业培养更多优秀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