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成功举办“2025高速接口技术前沿论坛”
2025年7月14日至16日,“2025高速接口技术前沿论坛”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山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主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协办,论坛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澳门大学等20余所业内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鹏城,围绕高速接口技术的核心挑战与未来趋势展开深度对话。本次论坛聚焦行业前沿,精心设置了“高速接口编码”、“高速光连接技术”、“数模混合/模拟电路”三大专题,从不同方向描绘了高速接口领域的未来技术蓝图。
7月15日上午,论坛由大会主席、中山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王中风教授作开幕致辞。王院长首先代表主办方对全体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协办单位及各支持机构致以诚挚谢意。他指出,本次论坛的召开适逢其时,意义重大,旨在为致力于高速接口领域研究的各界同仁构建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最后,王院长对中山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学院在高速接口技术攻关、产学研融合等方面的进展。
大会主席、中山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王中风院长致辞
接下来,华为2012网络技术实验室的技术专家刘少腾作致辞,对论坛主旨进行简介,介绍了华为在高速接口技术领域的成果及标准研发实践,表达了华为期望在产业界与学术界之间搭建高速可靠的接口、共克产业技术难题的期许。随后,华为技术专家李亮针对后 224G 时代高速接口领域面临的技术挑战做了详细分享,诚邀学界专家共同探讨研究;专家陈创录则面向当前高速接口应用中火热的智算中心网络业务场景,分享了华为提出的先进弹性容错技术方案。各位专家的分享为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益思路。
华为技术专家刘少腾作论坛主旨简介
华为技术专家李亮作题为“后224G时代高速接口领域面临的技术挑战与研究机会”的报告
华为技术专家陈创录作题为“高速接口可靠性与节能技术研究”的报告
开幕式结束后,来自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的专家学者分别作主旨报告,就高速编码、高速有线和光电接口、高密度光互联系统等关键技术分享了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光电融合、光互联场景下高速接口领域所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作了全面的分析与总结,为在场嘉宾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韩永祥教授作题为“A New Decoding Method for Reed-Solomon Codes Based on FFT and Modular Approach”的报告
南方科技大学潘权教授作题为“高速有线和光电接口的最新研究进展”的报告
中山大学李朝晖教授作题为“高密度光互联系统关键技术”的报告
7月15日下午,举行了“高速接口编码”专题报告。来自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山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的专家学者,分别从接口编码理论、高效译码算法的实现、硬件设计的可行性等不同角度出发,揭示了新型接口编码在未来高速数字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前景。本专题报告全方位呈现了各团队在接口编码领域的先进研究成果,为未来高速接口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多元化思路。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专家周丽阳博士作题为“接口编码理论、算法与硬件的挑战”的报告
中山大学陈立教授作题为“Advanced Decoding of GII Codes”的报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黄勤教授作题为“Ordered Statistics Derivative Decoding for Affine Invariant Codes without Gaussian Elimination”的报告
东南大学姜明教授作题为“面向存储控制/光接入/5G空口的低复杂度LDPC码编译码技术”的报告
其后,举行了“高速光连接技术”专题报告。聚焦于数据中心光互联、AI大模型算力需求驱动等场景,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短距相干光通信系统、光与无线融合的编码调制及光I/O等核心技术,分析展示了前沿研究进展与潜在技术突破,并分享了对高速光连接技术在国内未来发展的观点与美好愿景,极具启发意义。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杨彦甫教授作题为“面向数据中心光互联的波特率采样相干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诸葛群碧教授作题为“面向AI集群和6G前传的高速光互联系统”的报告
南京大学陈向飞教授作题为“光I/O:新机遇、挑战及其发展思路”的报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范兆权教授作题为“面向oDSP芯片设计的VCSEL功率跳变抑制研究”的报告
7月16日上午,举行了“数模混合/模拟电路”专题报告。来自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澳门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的专家学者,围绕数模混合/模拟电路领域,从异质互连的高速收发器设计、光I/O芯片及片间光互连技术、高性能ADC架构实现、算力芯片供电架构与电路设计,以及基于介质波导的芯片间高速互联技术等不同方向深入探讨,展示了数模混合电路在高速通信、算力支撑等场景下的研究成果与创新思路,为该领域的技术发展和跨场景应用拓展提供了多元视角。
西安交通大学桂小琰教授作题为“基于异质互连的200-Gb/s PAM4 SerDes Transceiver”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祁楠教授作题为“光I/O芯片与片间光互连技术”的报告
澳门大学陈知行教授作题为“A 72GS/s 9b Time-Interleaved Pipeline SAR ADC Achieving 55.3/49.3dB SFDR at 20GHz/Nyquist Inputs in 16nm FinFET”的报告
清华大学贾海昆教授作题为“A 16-32GHz 82-fsrms Fractional-N Sampling PLL with Dual-Core Quad-Mode VCO in 28-nm CMOS for high speed SerDes applications”的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程林教授作题为“面向算力芯片的供电架构与电路设计”的报告
南京大学杜源教授作题为“基于介质波导的芯片间中短距高速互联技术”的报告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历时三天的论坛在王中风院长的总结致辞中落下帷幕。王院长表示,“2025高速接口技术前沿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高速接口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也为加速核心技术攻关注入了新动力。本次论坛精彩纷呈,与会嘉宾围绕高速接口技术的发展与挑战,深入探讨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王院长指出,当前各界对高速接口技术的关注与投入与日俱增,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在持续拓展。作为主办方,中山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关键技术突破,期待未来与各界同仁携手并进,共同推进高速接口技术的攻关与应用,共绘领域发展的恢宏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