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偶新韵 芯动高州丨集成电路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百千万突击队共赴高州,焕活非遗青春代码!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精神,2025年7月,中山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与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联合组建的“古偶新韵 芯动高州——AI赋能焕新高州非遗传承实践团”,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号召,赴高州市开展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

      来自两个院系的16名队员奔赴高州,以实地走访高州地标深入体察岭南文化根脉,以“文芯”为媒将非遗古韵转译为当代表达,以激活木偶戏新活力助推百千万工程,希望结合人文研究与AI技术优势,探索高州木偶戏这一国家级非遗的数字化传承新路径。

 

 

 

 

      百千万突击队成员到访高州木偶戏传习所,通过实地观察、沉浸式体验、口述访谈等方式,突击队队员们深入了解木偶的构造原理与戏剧表达,聆听非遗传承人制作木偶戏的故事,探寻这门千年技艺如何在现代焕发新生,如何让千年传统走进更多年轻人的文化日常。

      在去年调研基础之上,本次调研将重点聚焦于木偶的活动结构与人物动作机制,为后续AI与木偶戏融合的互动音游研发搜集细致素材。

 

      

 

      到达传习所后,队员们首先围绕木偶本体进行了深入观察,队员们重点捕捉并记录木偶的动态表现与演员操偶的动作节奏,为后续“动作-音符-节奏”之间的对应关系做准备,并从关节设计、身体比例到机关构造,逐一记录、拍摄,以便为后续建模积累数据。最后,在传习所老师的协助下,队员们对木偶的运动方式、经典与创新剧目进行了归档式整理,并对现阶段木偶戏的传播路径与观众接受度进行了探讨与思考。

 

      

 

      其中,队员们特别采访了高州木偶戏雕刻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陈文琰老师。访谈围绕木偶的造型、材质、神态刻画以及现代创作展开,为后续AI建模、视觉设计与动作系统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线索与创作灵感。

      

 

      在高州木偶戏台前的精彩背后,有一双始终安静雕刻的手。1998年,陈文琰老师正式加入传习所,如今已是第四代木偶雕刻技艺传承人。这门技艺来自父亲的亲授,在他的手中延续了形与神的生命。

      陈老师提到,传统木偶多用香樟木或松木雕刻,前者防虫更坚硬,后者则利于刻画造型。他擅长依据人物年龄、性别与戏路特点,在脸部轮廓中雕琢生、旦、净、末、丑五种行当的个性与神采。从国字脸到瓜子脸、从眼袋皱纹到颧骨高低,每一个细节都饱含艺术判断和情感温度。

      被问及最印象深刻的作品,陈老师提到了2021年他亲手制作的“变脸木偶”,不仅内含多重机关可变脸喷火,还获得了广州比赛的铜奖。未学习过川剧变脸,却独自研究出变脸机关,那份孤独而坚定的创造力,点亮了他雕刻岁月中最明亮的光点。

      木偶的妆容、服饰也都由陈老师亲手绘制完成。一个完整的木偶往往需耗时两三个月,他细细雕琢轮廓神态,再用油画、水彩、丙烯等材料为木偶一笔笔上妆,让木偶从木头中“活起来”。从赵云、周瑜到冼夫人、孙悟空,陈老师雕刻的角色不仅有历史人物,还有现代创新角色。他尝试过让木偶跳现代舞,演唱高州方言哀歌,将传统技艺悄然推向更多元的表达方式。“看到自己的木偶在舞台上演出,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特别开心。”陈老师在对话中提到亲身制作的木偶时总是眼里有光。

      面对木偶戏传播的困境,陈老师坦言:“   可以尝试用现代音乐、年轻人熟悉的BGM去创新表达,也许能吸引他们。”他并不抗拒“变”,更懂得“守”之中藏着对“变”的准备。如今,陈老师的孩子还在读书,尚未学习这门手艺。但他坚定地说:“以后他想学,我会教。”

      这是一个静静雕刻木偶、也静静雕刻时间的人。这些栩栩如生的木偶,是陈老师这样的手艺人一刀一笔、一刻一划、一心一意雕出的具有灵魂与温度的艺术生命。

 

 

 

      实践团以高州历史文化地标为脉络,展开沉浸式调研,在触摸千年文脉的同时,为“AI+非遗”创新寻找在地化灵感。

      师生首站抵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州冼太庙,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系统学习冼夫人“唯用一好心”的历史典故。团队重点梳理了冼夫人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历史功绩,为后续AI剧本生成提供文化原型。“冼夫人的故事不仅是历史,更是当代非遗创作的精神富矿”。团队成员吴蓝可分享道。

 

 

      随后,突击队来到了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走访这一融合文化、旅游与公共服务功能的创新空间。在服务区的数字非遗馆内,队员们沉浸式体验了以全息投影、互动触控等科技手段呈现的高州木偶戏片段和地方民俗技艺,数字科技所赋予传统文化的崭新表现力与传播潜能。通过此次调研,队员们在这里汲取灵感,也进一步思考:如何以数字化手段活化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使其在更广阔的公共场景中焕发新生,为文化可持续传播提供技术与内容支持。

 

            

 

 

 

      在对高州历史文化与木偶戏技艺进行深入调研与实地学习之后,经过充分讨论,突击队团队决定以“木偶戏音游”为主题,选定文化底蕴深厚、地方认同度高的《冼夫人》剧目作为项目切入点。希望突破传统非遗展示的静态局限,将木偶制作全流程转化为可交互的“文化课堂”,并提炼高州地域文化符号,通过“视觉+听觉+互动”多维呈现:

      技术层面:团队将完成木偶关节运动轨迹建模,为后续选择2D或3D游戏开发路线打下基础。并打磨游戏美术风格,最大程度达到呈现效果与用户体验。

      内容层面:团队深挖冼夫人“和辑百越”“忠勇护国”的历史内核,将《隋书·谯国夫人传》等史料中的关键节点,转化为“寻偶冒险”的游戏叙事线——玩家化身实习生,为找回失踪的冼夫人木偶,在荔香古韵村、宝光塔、冼太庙三大文化地标解锁层层谜题。每个关卡既是对历史场景的复刻,又是对精神内核的当代诠释:通过“收集发髻、犀杖、面谱”等道具,串联起冼夫人“巾帼英雄”“民族团结象征”的双重身份,让Z世代在解谜中自然读懂“何以中华”的文明密码。

      此次项目凝聚了学科交叉的专业力量,是一场非遗与科技共舞的青春回应。队员们将持续发挥各自所长,以技术为笔、文化为墨,在数字时代讲好属于高州的木偶故事,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一砖一瓦、一偶一线中,我不仅一线触摸到了非遗的温度,还深深感受到传统技艺中所蕴藏的匠心与情感。在陈文琰老师的手中,一尊尊木偶不再只是舞台上的角色,更是他在时光中雕刻得有形有魂的孩子。此次,我们将尝试结合AI与传统木偶戏,从《冼夫人》剧目出发,通过音游开发让木偶戏继续被看见、被听见、被热爱,激发这一非遗文化的活力。

 

      在传习所,触摸木偶精巧关节,感受到那份如视亲子的匠心和坚持创新的精神,让我真切触摸到非遗的温度与心跳。柏桥服务区跃动的数字光影,则清晰展现了传统技艺拥抱未来、焕发新生的无限可能。期待集“文”“芯”之力,用科技与人文的深度共鸣,将这份技艺,精心转译为新时代的青春代码。让千年木偶戏的脉动,在年轻一代的文化脉搏中重焕生机,走向更远、更广阔的未来。

 

      此次深入高州,是一次文理交融、守护非遗的生动实践。此行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活化千年木偶戏,既需中文人挖掘其叙事内核、赋予新意,也需“芯”青年以创新技术(如AI、音游)拓宽其传播边界。我们誓以“文”“芯”共振之力,将这古老技艺的温度与智慧,精准“编译”为属于未来的青春语言,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恒久生机。

 

      木偶戏的传承既需要创新的活力注入,也依赖人心的温度传递。真切希望能用我们学到的知识与技术平衡传统与创新、历史与数字,让高州木偶戏在现代的戏台上焕发新的生命力。